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,常启兵拿着一片碟片状的陶瓷膜,他告诉记者,这是我国自主生产的碟状陶瓷膜,在处理高粘度、高固含量料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,兼具有了管式陶瓷膜和平板陶瓷膜的技术优势,代表了陶瓷膜的技术发展方向。
(碟状陶瓷膜)
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以陶瓷命名的大学继续传承着千年窑火。一群科技工作者在这所大学中为陶瓷的发展默默奉献,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常启兵就是其中一位。
常启兵初次接触陶瓷膜是在2000年,那时刚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研究生。
“初生牛犊不怕虎,总认为陶瓷膜不过是一种多孔陶瓷,研究相对简单。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,才发现陶瓷膜是一个‘矛盾汇集体’:分离膜层厚了,渗透通量下降,分离膜层薄了,容易无法完全覆盖支撑体,产生大孔缺陷;分离膜孔径小了,能有效拦截,但渗透通量下降;分离膜孔径大了,无法拦截,甚至更容易堵塞膜孔,失去渗透通量。”常启兵回忆,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觉得总是‘压下葫芦浮起瓢’。每一种控制都需要小心翼翼。好在经过不断地摸索,我逐渐掌握了陶瓷膜的科学规律和关键制备技术。”
然而,陶瓷膜作为分离技术,本身就需要通过规模化应用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,单纯的实验室研究所发挥的作用有限。作为行业性院校,景德镇陶瓷大学在科研技术的产业化转移方面具有浓厚的氛围,这为陶瓷膜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。
常启兵自2007年进入景德镇陶瓷大学后如鱼得水,先后作为主要成员完成了《纳米涂层修饰陶瓷膜及其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》《陶瓷膜产业化制备技术升级的研究》等3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及主持《超薄Al2O3平板陶瓷膜的成膜过程及其在含油废水处理的抗膜污染性研究》等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。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,形成了17项发明专利技术。以此为基础,通过技术入股方式,合作成立了重庆兀盾纳米科技有限公司,开启了陶瓷膜的产业化之路,重点生产管式陶瓷膜和平板陶瓷膜系列产品。
陶瓷膜的顺利产业化并没有阻止常启兵的前进脚步,反而使其研究更贴近市场,对市场需求有着更强的敏感性。
在一次偶然的机会,常启兵接触到一个残破的圆盘状的陶瓷,被告知这是一种陶瓷膜。基于强烈的技术敏感性,他意识到这种陶瓷膜兼具有了管式陶瓷膜和平板陶瓷膜的技术优势,在处理高粘度、高固含量料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。
常启兵为这种新型陶瓷膜取名为碟式陶瓷膜。
(碟式陶瓷膜的内部孔道)
碟式陶瓷膜具有飞碟式的外部形状,内部含有螺旋形的渗透通道,具有分离功能的膜层在碟式陶瓷膜的外表面。渗透液通过碟式陶瓷膜表面进入到内部的渗透通道,然后通过中空的中心轴流出体系。
“由于碟式陶瓷膜具有复杂的形状,不要求具有飞碟式的外部形状,内部含有螺旋形的渗透通道且渗透通量只能在碟式膜中心开口,且为了满足旋转的需要,碟式膜还必须具有规整的外形尺寸和居中的重心,这大大增加了碟式陶瓷膜的制备难度。”常启兵说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长期陶瓷膜制备技术积累的基础上,经过3个月的尝试,常启兵发展出辊轧成型-干压成型制备碟式陶瓷膜的技术,降低了陶瓷膜支撑体的制备技术难度,特别是控制碟式膜内部孔道的尺寸规范性,进而提高碟式膜重心可控,大幅提升了产品的成品率,降低了碟式陶瓷膜的成本,解决了碟式陶瓷膜的复杂成型和形变控制等核心问题,并实现了量产。
不满足于技术模仿,在现有碟式陶瓷膜的基础上,常启兵又进一步开发出微孔道碟式陶瓷膜和外支撑碟式陶瓷膜,从而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。
“微孔道碟式陶瓷膜具有一体化结构,大幅提升了碟式陶瓷膜的有效过滤面积。而外支撑碟式陶瓷膜在提高碟式陶瓷膜强度的同时,还进一步强化了对料液的扰动,减少了膜表面浓差极化和滤饼层厚度。这两种新构型碟式膜的进一步开发,将丰富碟式陶瓷膜的产品类型,可适应多种料液处理的需求。”常启兵说。?